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實現全面凈值化管理,回歸資管業務本源。日前實地調研發現,“煥然一新”的理財產品并未迎來“開門紅”,理財業務在產品端和銷售端都面臨挑戰。
銀行“打折”促銷
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面臨一定壓力。投資者能否打破對原有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預期,是銀行投教方面的一大挑戰。
調研發現,理財產品已不再是銀行理財經理首選的營銷利器?!艾F在理財產品不太好賣,尤其近期波動有點大,客戶顧慮比較多。之前很多理財產品,一經發行客戶馬上搶購,現在這種火爆的情況比較少了?!北本┠彻煞葜沏y行網點理財經理表示。
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熱情有所趨冷,究其原因是部分投資者對全面凈值化理財產品的認知還存在一定誤區。
“其實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收益還是穩定的,負增長率的理財產品只占少數,但在許多投資者的固有認知中,理財產品就應該是無風險、到期可兌付預期收益的?!蹦彻煞葜沏y行理財經理說。
“許多投資者對‘打破剛性兌付’的認知有偏差,‘打破剛性兌付’并不意味著不兌付或者虧損。許多買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客戶都知道,產品到期后的實際收益和業績比較基準相比并沒有浮動太多。短期市場波動對產品實際收益的影響有限”。某股份制銀行北京豐臺區一支行大堂經理表示。
為打破銷售僵局,不少銀行選擇“讓利”投資者,打起“價格戰”。據了解,今年以來,中國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先后發布理財產品費率下調公告,部分產品甚至出現“零費率”。
業內人士指出,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是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銀行通過降低產品費率的手段獲客,可謂“割肉”之舉。價格策略往往在市場早期有用,隨著市場和客戶的成熟,價格策略的作用會下降。因此,做好投資者教育才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長久之計。
理財子公司招兵買馬
銀行理財子公司已成為理財產品設計與研發的主力軍。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共有32只,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售的理財產品達113只。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如何做好資管產品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將是2022年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最大的挑戰,這其中投研實力至關重要”。北京某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經理表示,由于長期以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風險偏好較低,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因此在資管新規之下,如何做好風險控制是機構面臨的首要難題。
調查發現,整體上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現有的投研水平較成熟的基金公司還有一定差距。業內人士指出,投研人才緊缺是導致銀行理財子公司投研水平受限的一大原因?!百Y產配置人才匱乏是個障礙?!鄙鲜霎a品經理說,“銀行理財子公司大多成立不久,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都比較大,尤其是投研能力強又懂信息技術的人才更加欠缺?!?/p>
對此,各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招兵買馬,掀起“搶人”浪潮。在各大招聘平臺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除一年一度的校園招聘外,社會招聘也趨于常態化。
多方聯動對癥下藥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大力提升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優質產品的供給能力,尤其是專業投研人才的培養和配置要跟上。要完善產品體系,豐富各類產品供給,給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產品選擇。此外,還要加大投教投入,在營銷中進行宣導。
農銀理財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劉湘成表示,產品凈值波動不可避免,銀行理財子公司要做的是基于歷史統計規律盡可能控制好波動,對于利率債和信用債的特點充分思考,比如利用利率債管理好組合久期,讓它們發揮各自的作用。
在投資者教育方面,董希淼認為,要培養投資人的風險意識?!啊畡傂詢陡丁蚱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顯性化的,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可承載能力慎重投資?!?/p>